申报书
申报书 当前位置: 首页 > 申报书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20世纪50年代,467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团中央号召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胡耀邦同志两次批示赞扬垦荒青年不畏艰苦、奋发图强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登岛慰问,两次给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回信,充分肯定“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并嘱咐传承弘扬好这一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激励台州人民推进新时代垦荒的精神伟力。台州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总书记指示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署,将垦荒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从2016年开始构建并实施“三协三融: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所谓“三协三融”,就是坚持课程协同,以高水平研究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转化为德育资源,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集成创新,实现垦荒精神在各类教育中的多渠道融通,为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就是坚持全员协同,学校加强垦荒精神育人顶层设计,二级学院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自主创新,领导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干部教师多主体融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充满温情的互动交流中;就是坚持校地协同,推动新时代垦荒人进校园上讲台,构建校城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师资、平台、政策等多要素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本成果开辟了地方红色文化育人新天地。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航空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获授“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善行100”劝募资金居全国高校第一连续6年获中国扶贫基金会表彰,是浙江省唯一获突出贡献奖的高校,学生志愿者协会多次获表彰。毕业生离职率低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留台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入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全省仅8项)。近10位省领导作出肯定批示或亲临学校考察。多次应邀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内刊刊登学校经验。央视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纷纷报道。

(2)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引入大陈岛垦荒精神,构建并实施了“三协三融”思政育人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思政教育碎片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不协同;

二是育人方式呆板单一,干部师生参与不足,难以形成合力;

三是校地相互脱节,地方优质育人资源和育人平台难以有效整合。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课程协同,打造多渠道融通的垦荒精神铸魂“大课堂”

融入思政理论课。开展思政课教学“1+N”改革,通过设置N个专题、N位校外德育导师等进课堂、N种技术手段,使垦荒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相结合,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师评教平均分提高近3.1个百分点。

融入专业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一中心六专项”行动,从新时代垦荒实践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垦荒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校本课程《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发展》登陆MOOC网。

融入第二课堂。将垦荒精神教育融入团学活动和“德业大讲堂”等育人平台,在书院开设《垦荒精神立心》课程,“双创”教育中设立“红色赛道”,选拔高年级学生加入近70支“1139科技小分队”,在实践中传承垦荒精神。

(2)全员协同,形成多主体融汇的垦荒精神育人“大雁阵”

学校领导以上率下。书记校长亲自讲授思政课、党课、开学第一课,亲自运营“崔叔聊吧”“校长零距离”等育人平台。校领导班子每人每学期以“青听1139”为平台,围绕垦荒精神与学生话成长,分头参与联系学院的师生对话活动。

机关学院密切协同。垦荒精神教育纳入学院党建与思政工作年度考核。中层干部与学生结对帮扶,管理骨干兼任班主任,各类育人主体深度参与育人工作。学院打造“一院一品”育人品牌,在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书院学院双线培养。全体校领导、学有专长的中层干部、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博士担任“广文书院”“心湖书院”导师,开门收徒。书院与学院双轮驱动,推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3)校地协同,推动形成多要素融合的垦荒精神育人“共同体”

主体融合。邀请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扎根大陈岛23年的全国模范教师翁丽芬、“大陈岛上的活电图”王海强等50多位德育导师进课堂。举行上市公司董事长进校园、校友返校日、领导干部上讲台等活动,让新时代垦荒人说垦荒。

平台融合。校地共建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道德教育基地,命名“大陈班”“垦荒班”。将行业龙头企业展馆作为教育基地。以多方共建的十余个产业学院(研究院)为依托,推动垦荒精神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

实践融合。以校城共同体理念为引领,顶层设计校地协同育人载体和活动,以“书记手拉手 发展肩并肩”“与信仰对话”为纽带,打造校地校企党建育人共同体。企事业专家参与学生核心素养考核覆盖所有二级学院。


  3.成果的创新点


“三协三融”以协同、交互、融合为主要特点,通过垦荒精神育人的路径探索,较好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主体、资源方面的综合集成与机制、方式、渠道方面的融通创新。成果创新点主要包括:

(1)以课程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人的成长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我们视教育教学为整体过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开展思政课“1+N”改革,通过多渠道融通实现课程协同,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双创”教育融为一体,明显减少教育目标功利化教育过程碎片化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协同、多维、融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忠诚、奉献、进取、合作”鲜明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以平台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说教式”走向“启发式”

学生只有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回归主动参与教育的本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生机盎然。学校创设“青听1139”“崔叔聊吧”“校长零距离”校院两级育人平台,学院搭建“一院一品”育人载体,在通识教育中开展以“师傅带徒弟”为特色的书院制改革,将垦荒精神融入书院课程。选拔高年级学生参与“1139科技小分队”,随教授博士团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一系列的平台创新有效推动学生在温馨的日常交流、精准的成长引领、火热的创新创业中主动践行垦荒精神,实现个性化发展。

(3)以主体协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声道”走向“立体声”

大学组织自身松散耦合特性和教育活动的制度性割裂阻碍思政教育形成合力。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讲大课传大道。校领导班子成员以上率下,利用各类平台参与育人。广大干部和一线教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校地密切协同,地方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英模人物积极参与垦荒精神教育。学校形成了文化育人的内生动力,产生了多主体协同的“雁阵效应”,形成了校地育人共同体,较好地破除了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补充学校思政工作队伍自身存在的不足。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学校坚持研究先行,推动垦荒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成效显著。

(1)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学生奉献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显著增强。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善行100·温暖行动累计劝募金额全国高校第一,资助近3000名贫困儿童,连续6年获中国扶贫基金会表彰,在省内独获突出贡献奖。学生志愿者累积注册人数翻一番。2人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铜奖各1项。国家级A类竞赛获奖翻4番。相当部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率超过15%,毕业生邹成等成立的杭州铭就电子商务公司年营业额超亿元。学生离职率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比例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2)孵化了一批思政教育品牌项目和基地

垦荒精神的融入赋能党建工作创新,催生了一批党建品牌。航空工程学院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等省部级以上荣誉。“青听1139”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获批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全省仅8项)。大陈岛垦荒精神虚拟仿真实践基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发展》登陆中国大学MOOC网。建立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学基地、示范性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省级育人平台。

(3)国内院校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

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重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育,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文化育人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印象。”多次应邀在2019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学术年会、2021年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本成果。近三年接待外来考察人员18000余人。

(4)获得各级领导肯定和媒体报道

垦荒精神育人得到了省部级领导赞赏。副省长成岳冲批示:“台州学院充分利用驻地文化精神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取得较好成效,值得学习借鉴。”“(‘1139科技小分队’的做法)值得赞赏,请省教育厅阅研,并推荐给各高校借鉴。”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对学校书院制改革作出肯定性批示。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景淼,副主席马光明、郑继伟等亲临现场考察调研。央视“焦点访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内刊、“央视新闻”、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1套、《光明日报》等予以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