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培养成效好
①培养质量:成果受益学生近4000人。实施后,约50%进入规上企业就业,近60%5年后成长为技术骨干。优秀学子赵二强等获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
②实践能力:华海药业等上市公司评价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优”,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意度从87.3%提升到99%。
③创新能力:近五年获学科领域顶级赛事—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国赛银奖等奖项100余项,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实现翻番。获国省级等创新项目260项,科创训练比例从22.5%增至99.3%。发表SCI论文277篇、授权专利124项,实施前后数量增长3倍。
二、教学改革成效优
①专业建设:国一流1个,省一流2个。制药工程连续两年中国校友会一流专业排行榜第5,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获全国产业学院优秀案例1个、教育部优秀案例1个、省党建育人优秀案例1个。
②课程教材:建成国省一流课程27门,推荐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3门,获批省级“新工科+新形态+数字化”系列教材15本、省规划教材5本。
③教研成果:获批产教融合类省部级教改40项,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发表教改论文27篇。
三、平台师资建设强
①平台建设:近五年学校投入经费1.2亿元,建设教学实训中心(原料药生产实训中心)和科研平台(全省重点实验室2个等)共10个。政府投入经费1.3亿元,建成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等5个。获批省级教学、科研等平台15个。
②教师成长:引育国家级人才6人,省级人才20人(省特支人才5人);“双师”占比达85%;12人聘为科技副总,组建45名产业教授导师队伍。
四、社会辐射示范广
①领导肯定:王昌荣、陈伟俊等10余位省领导对平台建设和育人成效给予高度肯定,1139小分队科产教模式获时任副省长成岳冲肯定性批示。
②专家评价:陈洪渊院士、谢素原院士等多位专家学者对科技服务创新实践育人成效高度评价。
③同行认可:实践教学模式作为示范案例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等会议上进行主题交流30余次。组织召开全国制药工程核心课程研讨会等会议10余次。300余所高校教师来校考察交流学习。
④媒体报道: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50余次,实践活动被“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
⑤推广示范:本成果已在安徽大学等省内外2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庄辉明等专家一致认为:理念先进,创新性强,处于同类高校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