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首页 - 成果申请书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化新工科建设,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新医药产业集群是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和浙江省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对制药化工类卓越工程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但是,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与新医药健康产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与产业发展适配性不够。通过实践育人体系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从供给主导需求驱动转变,是高等教育系统主动适应产业变革、紧密链接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5年以来,学院以制药工程等四个专业为依托,以30多项国省级教改项目为基础,基于供需适配、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多元共生等核心理念,全面开展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是动态响应产业需求,打破学科逻辑壁垒,穿插学科主线和产业主线重构双螺旋课程新体系和教材新体系是动态匹配产业场景,共建校地、产教、科教三融合校企联合共同体,打造校园基地+研发园平台+产业园车间实践场景,构建三融合实践教学新平台。三是动态匹配产业发展,遵循能力进阶逻辑通过多课堂联动、三进阶递进,探索四同步实践教学路径

  经过10年改革与实践,直接受益学生近4000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协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生培养质量高: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意度从87.3%提升到99%,学生50%进入规上企业就业,其中60%成长为技术骨干。近五年在校生获“互联网+”大赛国银等100余项。专业建设提升快:1个专业获国一流、2个专业获省一流,1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获全国产业学院优秀案例和教育部优秀案例。社会辐射示范强: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道50余次,实践教学模式受省领导和院士高度评价,年均1000人次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并辐射安徽大学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

1. “双螺旋 三融合 四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图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课程设置学科逻辑单一,课程教材内容及资源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与行业产业人才岗位需求脱节。

2 . 实践教学平台与产业场景融合不足。多主体实践融合度低,实践教学平台与产业场景匹配不够,实践体验及育人效果较差。

3. 实践教学路径与产业发展出现偏差。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配工程人才新需求,存在供需双方二元割裂。